铸牢协同体 中华一家亲
祖国经济(Economy)网版权所有
祖国经济(Economy)网新媒体矩阵
网站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 (京ICP040090)
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车间内,由蒙古族、汉族、朝鲜族、达斡尔族绣工们坐在绣花撑子前各显身手。指尖起落间,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蒙绣花纹悄然绽放在绸缎上。不久后,这些蒙古族刺绣作品就会出现在首都、上海、广州等地的线下门店进行(Carry Out)展览和销售。
300多年前,当地就传承着一种蒙古族刺绣技艺,人们称其为“图什业图刺绣”,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我国级非物质文化(Culture)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。与苏绣、湘绣的秀丽婉约不同,蒙古族刺绣具有凝重质朴的草原风格,既可以在软面料上绣,也可以用驼绒线、牛筋线等粗线在羊毛毡、皮靴等硬面料上绣。
如今,蒙古族刺绣从非遗“老手艺”变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名片、助力百姓致富的新产业。草原绣娘们不仅在一笔笔订单中绣出好“钱”景,也在不断交往交流中绘就民族团结和美景象。
“我们(We)旗有2万多名各族群众(Masses)通过蒙古族刺绣产业摆脱贫困。各族群众(Masses)在通过这一技艺脱贫致富的过程中,也无形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”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推进组组长白晶莹说。
在古色古香的蒙古族刺绣车间内,绣娘们一会儿飞针走线,一会儿相互聊天,汉族绣工向蒙古族绣工传授经验,蒙古族绣工又向朝鲜族绣工分享技艺,大家切磋工作、聊聊家常,氛围和谐。
45岁的蒙古族绣工哈斯其其格最擅长绣石榴。她为作品中的每一颗石榴都绣上56颗籽,因为在她心目中,石榴象征着民族团结。
车间里,来自不同民族的绣工在交流和学习中,不仅精进了绣法,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(Culture)中找到了更多共鸣,“同心同圆”等象征民族团结的绣品表达着他们(They)的心声。
汉族绣工曹峰是蒙古族刺绣一级工。他历时两个多月,绣制了一幅梅兰竹菊图。曾经因生病导致生活(Life)陷入困境的曹峰,正是通过蒙古族刺绣摆脱了贫困。他的这幅长3米、宽1.9米的刺绣作品,也被收藏在当地蒙古族刺绣博物馆。
“传统文化(Culture)对接上现代需求,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。”作为祖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的白晶莹,正积极推动蒙古族刺绣与祖国四大名绣的交流合作,研发更多独具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和家居(Home)产品。(记者勿日汗、范思翔)
- 赞(206) 踩(51) 阅读数(4798)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-
加载中......
- 发表评论
-